73年周恩来接见王玉龄,提到张灵甫的一席话,让王玉龄泪流满面
【前言】
王玉龄在丈夫去世后,依照蒋介石的指示,携同与张灵甫所生的子女迁居台湾。然而,在台湾期间,她并未获得蒋介石的特殊照顾,反而陷入了生活困境。
在孙立人的协助下,王玉龄顺利拿到了赴美签证。拿到签证后,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台湾,摆脱了束缚,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。
【周恩来:欢迎你回到祖国来】
1973年,已经在美国定居超过二十载的王玉龄,接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探亲邀请,期待她能重返故土。
王玉龄收到邀请时,内心既紧张又充满期待。考虑到自己是国军将领的配偶,她担心在大陆可能会遇到不便。由于这种顾虑,她迟迟未能做出决定,导致行程被搁置了数月之久。
在九月份,王玉龄收到了一个由朋友转交的特别邀请。这封邀请函来自周恩来总理,他诚挚地希望王玉龄能前往北京参观。这份真诚的邀请让王玉龄放下了心中的犹豫,决定接受。不久后,她便启程前往北京。
随着秋天的到来,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,香山的枫树叶子开始染上红色,景色异常吸引人。
在王玉龄的参观行程中,工作人员陪同她前往人民大会堂。当周恩来总理见到王玉龄时,他热情地握住她的手,说道:“很高兴你能回到祖国!”
周恩来总理与王玉龄简单交谈后,请她坐下,目光注视着她说道:"你丈夫张灵甫是个杰出的军事人才。我曾是他的老师,没能把他争取到我们这边来,这让我感到很惋惜。"
周恩来总理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王玉龄的内心,使她无法抑制地泪如雨下。注意到王玉龄情绪波动,周恩来总理适时地停止了对话。待王玉龄情绪稍显平复后,两人重新展开了交流。
会谈结束后,邓颖超特意安排罗长青陪同王玉龄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。之后,王玉龄一行人前往张灵甫的故乡陕西,先后参观了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。在各地访问期间,王玉龄均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接待。
访问结束后,王玉龄决定回到美国。在启程前,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外交部,向她传达了国务院的看法。
大陆随时欢迎你回来,签证手续简便,往返不受限制。
此次归国,王玉龄内心感触颇深。她未曾因丈夫张灵甫的事受到牵连,反而获得极高的尊重与款待,这让她深受触动。
张灵甫是国民党阵营中一位以宁死不屈著称的将领,在孟良崮战役中展现了极端的忠诚。他被视为国民党内部最为顽固的强硬派代表之一,其立场坚定,毫不妥协。在国民党内部,张灵甫的顽固态度尤为突出,成为该派系中最为典型的人物。
【张灵甫:把儿子的照片寄给我】
1945年2月,张灵甫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表现出色,作为74军的副指挥官,他被国民政府晋升为陆军少将。随后,在王耀武和俞济时的推荐下,他前往重庆陆军大学的高级将官班第二期深造。
1945年6月,张灵甫完成学业,回到驻扎在湘西的74军,该部队当时正在进行战后整顿。不久,他参与了湘西会战。到了8月,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,张灵甫的生活暂时平静下来。与此同时,王玉龄,一位曾经与家人一起逃难至贵阳的富家女,也回到了她的故乡长沙。
一天,王玉龄和几个姐妹约好去理发店打理发型。到了店里,她们坐在椅子上,聊得很起劲。
王玉龄无意间从镜中发现,身后一名军人正盯着她看。尽管她没有当场发作,但心里却十分不快:“这人真没礼貌,盯着别人看,简直要把脸贴到镜子上去了!”她忍不住瞪了那位军官一眼。
那次偶遇,王玉龄并未放在心上,以为不过是碰上了个无赖。然而,短短几天后,她意外收到了一顿饭局的邀请。席间,那位递送邀请的张处长注意到王玉龄的伯母显得格外年轻,便好奇地询问她的年龄。伯母坦然答道:“32岁。”
张处长得知王玉龄的伯母年龄后,转向张灵甫,直接说道:“张副军长,你和王玉龄的伯母都是32岁,正好同年,来,咱们一起喝一杯!”
张灵甫被张处长误称为32岁,尽管他已年过四十,这让他瞬间面红耳赤。张处长并未察觉,继续话题:“我们副军长至今单身,王太太,您在长沙生活多年,人脉广,如果有合适的姑娘,不妨给副军长牵个线。”
张灵甫的婚事被提及时,王玉龄的伯母主动表示愿意帮忙牵线。张处长察觉到张灵甫的心思,便提议:“你们家有不少优秀的姑娘,不妨考虑一下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特意将目光投向王玉龄,暗示她也是个合适的人选。
此时,王玉龄意识到张灵甫对她产生了兴趣。但年仅17岁的她对此毫无感觉,于是冷着脸,给了张处长一个不悦的眼神。
王玉龄偶尔闹脾气,张灵甫并未因此动怒,反而频繁造访王家。随着见面次数增加,两人关系逐渐拉近,王玉龄对张灵甫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斥转为接纳。
每次张灵甫来访,他都会向王玉龄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。王玉龄对这些故事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通过这种方式,张灵甫逐渐赢得了王玉龄的信任。没过多久,张灵甫便向王玉龄提出了求婚。
张灵甫向王玉龄表达爱意时,王玉龄内心感到无比温馨,然而她的母亲却并不赞同这段感情。王玉龄的母亲认为,张灵甫不仅年龄比女儿大了两轮,更重要的是,他作为一名军人,生命安全随时面临威胁。
王玉龄并不在意母亲的忧虑,凭借自己的决心,她促成了这段姻缘。
就在张灵甫和妻子准备举行婚礼之际,蒋介石突然下达命令,任命他为74军军长,并要求他即刻动身前往南京履职。
由于蒋介石的指令,张灵甫的任务量骤增,导致他和王玉龄原本计划在上海金门饭店举办的婚礼被迫多次延期。面对这种情况,王玉龄心中难免有所不满。为了缓解她的情绪,张灵甫不断向她表达歉意。
婚礼筹备时间仓促,许多细节都来不及仔细打理。新娘王玉龄的礼服装上身后才发现不太合身,好在裁缝眼疾手快,现场缝了几针,总算勉强过关。相比之下,张灵甫的礼服问题更大,根本没法临时修改,无奈之下,他只好临时借了一套,好在找到了一位身材相仿的宾客,这才解了燃眉之急。
婚礼刚进行到一半,张灵甫就接到了总统府侍从室的紧急来电,命令他立即赶回南京,因为第二天一早蒋介石要亲自接见他。
接到指令后,张灵甫立即换下借来的新郎装,准备启程。王玉龄执意随行,两人当晚便启程奔赴南京。火车上,他们分睡上下铺,度过了特殊的新婚夜晚。
1945年8月28日,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。当时国共双方暂时停战,局势相对缓和。在这段难得的平静时期,王玉龄与张灵甫得以享受婚后最为安逸的时光。
那段时间,张灵甫专门抽出空来陪妻子王玉龄练习骑马。起初,王玉龄的骑术还不太熟练,她试图通过拉紧缰绳让马停下,但效果不佳。尽管她多次尝试控制马匹,马依旧不停歇,始终紧跟在张灵甫的马后面奔跑。
王玉龄见马匹失控,心中焦急,连忙朝张灵甫喊道:“慢点!”张灵甫闻声回头,看到妻子在马背上吓得面无血色,却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,反而露出狡黠的笑容。
日常生活中,张灵甫很少对王玉龄说那些甜言蜜语。他最常挂在嘴边的是:“我娶了个好媳妇,这比啥都值钱。要是我哪天落魄了,我媳妇还能给我端碗饭。”虽然这些话听着不浪漫,但王玉龄听了却觉得特别暖心,甚至感动得不行。
王玉龄作为新婚妻子,自然渴望听到丈夫的甜言蜜语,希望张灵甫能多哄她开心。可惜张灵甫并不擅长这些,常常让王玉龄感到失望。每当这种时候,王玉龄就会气得不行,甚至扬言要和张灵甫离婚。看到妻子态度坚决,张灵甫慌了神,连忙低声下气地道歉,还对她说道:“如果你真要离开我,我宁愿一个人在山沟里孤独终老。”
见妻子依旧冷淡,张灵甫便用军人特有的方式,在王玉龄面前站得笔直,郑重地行了个军礼,仿佛在向上级认错。王玉龄见丈夫如此举动,心头的坚持也瞬间瓦解,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近期,在中共的积极妥协下,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,战事暂时平息。由于缺乏军事行动,张灵甫的日常相对空闲。他素来不热衷社交应酬,因此有更多机会与王玉龄相处。这段日子成为他们相处最久的一段时光。
1946年5月,国民政府返回南京后,蒋介石立即将74军调往南京,驻扎在孝陵卫,负责南京的防卫任务。不久,74军被重组为整编74师,张灵甫被任命为该师师长,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。
经过改编的第74师,全面采用了美国标准的军事训练,并配备了全套美制武器系统。该师装备包括12门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,54门75毫米山炮,以及36门37毫米反坦克炮。此外,还拥有96门81毫米迫击炮和108门60毫米迫击炮,36具火箭发射器和54具火焰喷射器,以及108挺重机枪。可以说,这支部队的装备精良,战斗力极强。
每当蒋介石遇见张灵甫,他总是笑容满面,亲切地称呼对方为"灵甫老弟",言语间流露出明显的亲近感。
1946年6月,国民党当局公然违背《双十协定》的和平承诺,全面内战即将爆发。一个月后,蒋介石调派其精锐部队整编74师担任主攻力量,将进攻矛头直指淮阴地区。这一军事部署标志着国共两党军事对抗的全面升级,为后续的淮阴战役埋下伏笔。
在张灵甫指挥整编74师攻占两淮地区之前,粟裕早已洞察局势变化,迅速做出决策。他带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有序北撤,成功转移至山东境内,完成了既定的战略布局。这一行动充分展现了粟裕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果断指挥能力。
1947年初,中共中央决定整合军事力量,将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,成立华东野战军,以提升作战效率。同年2月,蒋介石调整了军事指挥结构,取消了徐州和郑州的绥靖公署,转而设立了徐州司令部,由顾祝同担任陆军总司令,统一指挥,意图对山东地区的解放军进行攻击。
根据顾祝同的部署指令,国民党在山东境内调集了24个整编师,相当于60个旅的兵力,总计约45万人的部队。这些部队以整编74师、第5军和整编第11师为核心力量,编组成三个机动兵团,对山东地区发起进攻。
接到命令后,顾祝同制定了新的作战策略。他命令部队保持紧密队形,强化各部之间的协同配合,采取稳妥谨慎的推进方式,逐步向前推进。他的目标是寻找合适时机与解放军主力部队展开决战,以此为基础夺取整个山东地区的控制权。
3月底,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攻势。此时,怀孕9个月的王玉龄前往前线探望丈夫张灵甫。张灵甫见到妻子后非常欣喜,见她行动不便,便迅速上前,用双手搀扶着她一同前行。
王玉龄边走边感叹:“天哪,我怎么胖成这样了!”张灵甫安慰道:“别担心,烦恼会让人变瘦的。”两人走到床边,张灵甫像哄小孩一样让王玉龄躺下。王玉龄听话地闭上眼睛,试图感受那种让人消瘦的烦恼。
张灵甫看着妻子,忍不住笑道:“你这丫头,才19岁,哪懂得什么叫烦恼啊!”谁知王玉龄不仅没烦恼,反而直接睡了过去。看着她熟睡的模样,张灵甫轻轻抚了抚她的头发,眼里满是温柔。
不久之后,王玉龄顺利产下一子。得知喜讯的张灵甫兴奋不已,第一时间拨通了电话。他在电话中难掩喜悦之情,关切地询问孩子的啼哭是否洪亮,并称赞王玉龄心地纯善,相信他们日后必定儿孙满堂。通话结束时,张灵甫特别叮嘱王玉龄,让她尽快寄来孩子的照片。
5月初,汤恩伯被解放军的策略所迷惑,放弃了原本稳妥的作战计划,未等待其他友军配合,就匆忙下令以整编74师和25师为主力,从垛庄、桃墟向北推进,并要求他们在12日前拿下坦埠。
在国民党军队发起攻势时,粟裕仔细研究了战场形势,判断优先消灭74师是最佳选择。他做出这一决策基于四个主要考虑:首先,74师是敌军主力,战斗力强,若能迅速将其击溃,将极大削弱对手整体实力;其次,该师位置相对孤立,便于我军集中兵力实施包围;再次,74师所在区域地形复杂,有利于我军发挥游击战优势;最后,成功歼灭该师将显著提振我军士气,对后续战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。
首先,这个师正好处于解放军主力的正前方,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就能形成五倍的兵力优势。其次,尽管74师装备了全套美式武器,但由于山区地形的限制,重型装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。第三,目前该师的阵地过于突出,两翼存在较大空隙,容易被分割包围。最后,这支部队是国军的精锐主力,战斗力强,一旦被歼灭,将对国军造成实力和士气的双重打击。
5月14日,张灵甫得知天马山等战略据点已被解放军控制,同时发现垛庄周边也有解放军活动的迹象。这时,他才恍然大悟,解放军的真正目标是要彻底消灭他的整编74师。意识到形势危急,张灵甫迅速命令74师向垛庄方向撤退。
发现国民党整编74师向南撤退,粟裕迅速下令解放军各部按照预定方案发动攻势。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,74师被迫撤退至孟良崮一带。
当整编74师陷入包围时,张灵甫意识到形势极为不利,但仍向蒋介石发去电报,汇报了自己的判断。蒋介石接到消息后,认为74师所处位置具有战略优势,决定在此与解放军展开决战。随后,蒋介石向张灵甫下达了作战指令。
听说张灵甫的74师在孟良崮被包围了,我心里又急又乐。急的是,张灵甫现在处境危险,随时可能出事。乐的是,他这次被围,反倒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,可以趁机消灭陈毅和粟裕的解放军部队……我立刻下令,让74师死守阵地,把解放军主力拖住,同时调派10个师的兵力去增援。这样内外夹击,形成包围圈,彻底打垮解放军。
战局并未如蒋介石所料,反而朝着粟裕预定的方向演变。张灵甫意识到突围无望,随即向蒋介石发送电报,详细汇报了战况。之后,他拨通了王耀武的电话,进行了最后的告别。同时,他还给妻子王玉龄写下了一封遗书。
张灵甫家门口最近多了两个警卫,以前每天都会送来的报纸也突然停了。每当有人来探望刚生完孩子的王玉龄,后面总是跟着警卫。
王玉龄因为长时间没收到张灵甫的消息,心里越来越不安。她向身边的军官夫人们询问情况。这些夫人们怕她担心,就安慰她说:“我们的丈夫以前出去打仗时,也经常一两个月没消息,这是常有的事,你不用太着急,不会有事的。”
王玉龄听完几位太太的讲述,心里半信半疑,可又找不到其他途径打听丈夫的下落,只能暂时接受这种说法。
数月之后,一名自称是张灵甫参谋的杨姓军官突然造访张家。他径直跪在王玉龄面前,详细讲述了孟良崮战役的经过。这位军官的到访,让王玉龄首次得知了那场战役的具体情况。
杨参谋回忆,战局危急时,蔡仁杰副师长跪地恳求张灵甫,希望他能率领部队突破重围,寻找生路。
蔡仁杰的话音刚落,张灵甫抬头望天,深深叹息道:“到了南京,见到我妻子,我就没死的念头了!”随后,他把一封信递给参谋,叮嘱他务必亲手交给王玉龄,并强调:“无论我太太将来有何打算,你们都得按她的意思来,千万别违逆!”
得知张灵甫去世的消息,王玉龄内心深受打击,陷入长久的沉默。她每天都独自前往两人曾经共同到访的地点,静静地待上一段时间。
【王玉龄:我的心,彻底凉了】
根据蒋介石的指示,王玉龄携年仅一岁的幼子张道宇,搭乘客轮前往台湾。
王玉龄在台湾的生活相当困苦,每月仅能领取几十斤的粮食配额,从未获得任何抚恤金。她独自抚养儿子,在台湾度过了艰难的岁月。
王玉龄回忆,在台湾期间,宋美龄曾召集了一群因党国事业失去丈夫的女性,与她们见面。
在总统府外,王玉龄和其他遗孀们等候多时,始终未见宋美龄出现。最终,一位秘书前来传达消息:“夫人今天身体不适,请各位女士先行回去。”
王玉龄和其他遗孀们听到那句话时,心彻底凉了。王玉龄暗想:“上面不仅没有给予我们丝毫照顾,反而态度如此冷淡。我们的人为你们付出了生命,可你们却毫不在意!”
张灵甫离世后的境况,让王玉龄对蒋介石的忠诚产生了深深的质疑。她对这位丈夫生前效忠的领袖,已经无法再抱有任何好感。王玉龄的心,已经彻底冰冷,对蒋介石的信任荡然无存。
1952年,王玉龄在孙立人的协助下移居美国。在美国期间,她顺利进入大学深造。完成学业后,她进入一家航空公司担任会计工作,以此谋生,并在这一岗位上持续工作了超过20年。
1973年,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,王玉龄重返故土。在新中国,她深刻体会到周恩来夫妇和国民的热情款待,内心倍感温馨。临别之际,祖国明确表示欢迎她随时归来,这让王玉龄心怀感激。
1976年初,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。同年5月,王玉龄再次前往北京,受到邓颖超和罗青长等人的热烈欢迎。他们在人民大会堂会面,并一起拍摄了合影。
每当谈起那张照片,王玉龄总是面带微笑。这张照片至今仍摆放在她上海家中的客厅,成为她永恒的回忆。
